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.3322.org)(xys.freedns.us)◇◇

你喝的牛奶到底纯不纯?

作者:李有祥

2004年02月19日南方日报

  你喝的牛奶到底纯不纯?一些危及健康的杂物可能掺杂其中,你信不信?

  杜群军,生物学与生化药学硕士,曾在部队从事过15年的免疫细胞因子研究,
先后获6项国家专利。2001年退役后,他曾经先后进入我国3家著名乳业公司工作。
问起他自己每天喝的牛奶纯不纯时,这位专家的回答是“拿不准”。

  牛奶“勾兑”办法多

  杜群军对记者说,刚从部队退役到奶企工作时,那些长期在基层负责收散奶
的“前辈”们向他透露:收奶要检测比重、蛋白质、脂肪、PH值这几个指标,但
奶农们都有办法对付。牛奶兑水后比重变了,奶农就往里掺刷墙用的大白粉来增
加固形物重量,用米汤、桐油增加蛋白、脂肪率含量。

  “还有往里掺牛尿的呢!”杜群军说。鲜奶容易变质发酸,而尿素是碱性物
质,酸碱中和后,就可以延长鲜奶的保质期。

  奶业竞争加剧,奶源匮乏是普遍现象。“奶企没有不在外面收散奶的。如一
家企业有自己的牧场,拥有5000头奶牛,但还要在外面收3万头奶牛的散奶。”
杜群军说,养殖户在家分散饲养奶牛,自行挤奶送奶站的过程很难控制,即使奶
站把关严格,但检测项目就那么几个,根本难以杜绝掺假。“更何况一些企业采
取无序竞争的做法,是奶就收,根本不管奶的质量。”

  杜群军说,牛奶的香浓口感也让人担心。一些企业的促销员经常对顾客说:
“香不香?没加水的牛奶就这个味!”然而杜群军透露说:“鲜奶中干物质只占
12%,88%都是水,喝起来应该只有淡淡清香。为了解决牛奶易于吸收的问题,现
在的加工工艺中都有高压均质这一工序,如此一来,牛奶就更显得质稀味淡。如
果喝起来非常香浓,那牛奶中肯定添加了香精、增稠剂、脂肪等物质。”

  杜群军告诉记者,他曾亲眼看过乳业“高手”添加化学合成的香精或高脂物
质“炸香”,有的还添加3种不同的鲜奶香精或酸奶香精,让“头香”、“体
香”、“尾香”完全与鲜奶一样,甚至超过鲜奶的口感,让人觉得更香更浓,反
而显得鲜奶如同掺水般稀薄。杜群军说:“现在越来越多的奶企都学会了这些手
法,所以市面上的奶不少很香很浓。”

 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、博士生导师南庆贤教授曾先后访问美国、加拿
大等10多个国家。他认为,很多企业的原奶含菌量高,通常要进行超高温瞬间加
热以彻底杀灭细菌,保证饮用安全,但如此一来,口感、风味会比较差。也许这
就是不少奶企采用“勾兑”手法的原因。成都商学院食品专家张教授告诉记者: 
“业内人士都知道,浓香口味离不开添加剂。国家对奶制品中脂肪含量的规定有
一个范围,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浓更香,现在不少企业往往取最大值。”

  广州奶协理事长王丁棉认为,消费者必须走出以“浓香”衡量产品质量的误
区。普通消费者辨别不出牛奶中的添加物,是因为他们已经不知道哪一种才是牛
奶标准的原味。

  二次污染影响牛奶质量

  一位专收散奶的业内人士向记者描述道:“不少养殖户卫生意识淡薄,牛舍
条件很差。牛的排泄、喂食都在牛棚里,地面肮脏不堪,到处是粪尿和酸臭气味,
苍蝇飞来飞去,过滤用的纱布很长时间都不换,结满黄色奶渣……”,奶牛的生
活环境直接影响牛奶的质量。

  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生日前向记者介绍说,要生产优质牛奶,必须控
制牛奶中微生物(细菌)指标。国外牧场一般规模较大,采用机械化榨乳,而且榨
乳后立即冷却贮存,然后由保温的奶槽车将奶运到工厂,全过程受污染的可能性
很小,所以原料的细菌数很低。

  国家农业部颁发的“无公害原料奶标准”中,细菌菌落总数(TBC)指标是每
毫升50万个,这个数量比欧盟的标准高了整整5倍,比德国和荷兰的国家标准高
了10倍!顾佳生说,奶业发达国家实际上已经将微生物指标控制在每毫升3万个。

 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、著名奶业专家骆承庠教授介绍说,“原料奶的污
染主要来自于手工挤奶方式。如果奶头清洗不干净,容器的卫生又不过关,就会
使原料奶直接受污染。

  再加上牛奶由手挤到小桶、小桶到大桶、大桶到奶车,其间多个环节使原料
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,一些杂菌、大肠杆菌以及臭气等都可能从空气进入挤奶设
备和生乳中,造成原料奶的二次污染。”

  药物残留害了谁

  内蒙古畜牧科学院一项调查发现:由于奶牛长期营养不平衡,造成奶牛产后
隐性乳房炎、瘫痪、胎衣不下,原奶质量不高。

  林树斌说:“如果母牛吃的不是青草,体内严重缺乏维生素A。这样的奶牛
产下来的奶,不仅维生素A含量少,其他维生素也会缺乏。”

  “有些养牛户在较差的环境下为了实现高效益收入,大量用药物控制疾病,
而不顾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。为了促进生产,盲目使用激素,有的在饲料中长期
加入各种药物,饲料受到污染,造成畜产品中药物含量超标,直接影响产品在市
场上的形象和出口。”不少专家对此忧心忡忡。

  我国牛奶标准(GB5409-85)中写道:“凡经抗生素(抗菌素)治疗过的乳牛,
所产的牛乳在一定时期内仍残存着抗生素。对抗生素有过敏体质的人服用后就会
产生过敏反应,也会使某些菌株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。”因此,主管部门在“不
得收购”条款的第六条作出规定,“用抗生素或其他对牛乳有影响的药物治疗期
间的母牛所产的牛乳和停药后3日内的牛乳不得收购。”

  然而,实际情况怎样呢?杜群军告诉记者:“国家虽然禁止在饲料中滥用抗
生素、激素等药品,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抗生素指标,因此缺乏监查手段和监督
系统。而2002年10月开始实施的《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标准》,对鲜乳卫生要求
‘抗生素不得检出’,但这只是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,没有作为牛奶上市的硬
性指标来执行。违禁者只是由明目张胆转变为半地下式。”

  杜群军说,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,含抗生素的奶无法发酵作酸奶,因而有的
企业从来不用自家的鲜奶生产酸奶,而是购进洋奶粉来调制。

  控制质量之路不平坦

 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目前一些知名奶企都在纷纷加快转变,从收购农户手工
散奶向兴建机械化榨奶站、集中收奶的模式转型。农户当着收奶员的面还敢作假?
此举被认为是杜绝掺假的良方。

  但广东奶协秘书长林树斌对此并不乐观。他说,一个奶站的投入一般要40多
万元,企业资金能否到位?此外,已经有一些奶站暴露出环境脏乱、排水不畅等
卫生问题。机械化榨奶器需要用专门清理液,如果为节省开支不经常清洗,牛奶
残留问题更大。有些奶站并非乳品公司投资,奶站经营者为了利润,就算养殖户
不掺假,他们在把奶卖给乳品公司前也很可能往原料奶中大量掺假。

  即便这些问题都能解决,奶站集中收奶模式也无法制约滥用抗生素的趋势。
杜群军透露:“一片小小的检测药片就要50元,一桶奶还不值这个价,每户都验
的条件不具备,一般是对整罐奶车进行检测。但牛奶都是送到厂里检,奶都混到
一起了,有问题也查不出是哪户、哪头奶牛注射过药物,还能把几千斤奶都泼
了?”

  杜群军告诉记者:“检测抗生素和激素的成本非常高。目前,检测抗菌类药
物的专用药片和设备全部从国外进口,一台设备就需耗资数十万元。”

  “我们号召奶企走兴建牧场、集中专业喂养之路。牧场对所有奶牛都有编号
定床、完整的奶牛档案,哪头牛生病、打过激素都有数。”林树斌建议。

(XYS20040222)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.3322.org)(xys.freedns.us)◇◇